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AAM

AAM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kass等人提出的snake方法,主要用於邊界檢定與圖像分割。該方法用一條由n個控制點組成的連續閉合曲線作為snake模型,再用一個能量函數作為匹配度的評價函數,首先將模型設定在目標對象預估位置的周圍,再通過不斷迭代使能量函數最小化,當內外能量達到平衡時即得到目標對象的邊界與特征。 1989年yuille等人此提出使用參數化的可變形模板來代替snake模型,可變形模板概念的提出為aam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1995年cootes等人提出的asm演算法是aam的直接前身,asm採用參數化的採樣形狀來構成對象形狀模型,並利用pca方法建立描述形狀的控制點的運動模型,最後利用一組參數來控制形狀控制點的位置變化從而逼近當前對象的形狀,該方法只單純利用對象的形狀,因此準確率不高. 1998年,cootes等人在asm演算法的基礎上首先提出aam,與asm的不同之處是他不僅利用了對象的形狀信息而且利用了對象的紋理信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